分享
定制
個人介紹
李世濟,1933年5月出生于江蘇蘇州,原籍廣東梅縣,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程派藝術(shù)私淑傳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銀質(zhì)獎?wù)芦@得者,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李世濟自幼喜愛京劇,5歲學唱《女起解》,得到程硯秋、芙蓉草(趙桐珊)的指教;12歲隨程硯秋,學演青衣,曾向梅蘭芳、王幼卿等問藝。她的代表作品有《劉三姐》、《文姬歸漢》、《陳三兩爬堂》等。2016年5月8日晚11點多,李世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2016年5月16日,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人物經(jīng)歷
藝術(shù)經(jīng)歷
自幼喜愛京劇,5歲學唱《女起解》,得到程硯秋、芙蓉草(即趙桐珊)的指教,12歲隨程硯秋,學演青衣,(李世濟認程硯秋為干爹,但始終未拜師)后向梅蘭芳、王幼卿等問藝。經(jīng)過多年的勤學苦練,打下基礎(chǔ)。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醫(yī)學院肄業(yè)。1952年至1956年,組織李世濟劇團,任團長兼主演。1956年至1979年,任北京京劇團主演參加北京京劇團,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配戲、合作。1979年至1983年,任中國京劇院二團主演。1983年后,任中國京劇團一團副團長、團長。她曾多次出國參加訪問演出。
社會任職
曾任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wù)委員?,F(xiàn)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wù)委員。中國文聯(lián)理事。2013年3月當選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常務(wù)委員。
因病逝世
2016年5月8日晚11點多,李世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2016年5月16日上午10時,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
活動年表
1960年之前
1945年,農(nóng)歷乙酉年:程硯秋認李世濟為干女
1952年,農(nóng)歷壬辰年:李世濟棄醫(yī)從藝
1956年,農(nóng)歷丙申年:李世濟參加北京京劇團
1956年11月,農(nóng)歷丙申年:張君秋加盟北京京劇團
1957年3月20日,農(nóng)歷丁酉年二月十九日:中和戲院1957年3月20日演出
1957年12月16日,農(nóng)歷丁酉年十月廿五日:北京市工人俱樂部1957年12月16日演出
1959年1月24日,農(nóng)歷戊戌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和戲院1959年1月24日演出
1959年3月8日,農(nóng)歷己亥年正月廿九日:吉祥戲院1959年3月8日演出
1959年7月15日,農(nóng)歷己亥年六月初十日:長安大戲院1959年7月15日演出
1960~1969
1961年2月13日,農(nóng)歷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舉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1962年3月,農(nóng)歷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1962年3月5日,農(nóng)歷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1963年5月22日,農(nóng)歷癸卯年四月廿九日:北京京劇團1963年赴滬演出
1980~1989
1982年11月3日,農(nóng)歷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
1983年3月17日,農(nóng)歷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紀念程硯秋逝世25周年演出舉辦
1986年,農(nóng)歷丙寅年:于魁智首次赴青島演出
1987年2月,農(nóng)歷丁卯年:于魁智首次赴武漢演出
1987年8月1日,農(nóng)歷丁卯年閏六月初七日:劉桂娟拜李世濟為師
1989年10月12日,農(nóng)歷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1990~1999
1990年,農(nóng)歷庚午年:李世濟首演《武則天軼事》
1990年10月,農(nóng)歷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1991年2月23日,農(nóng)歷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馬連良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辦
1992年2月4日,農(nóng)歷壬申年正月初一日:1992年文化部春節(jié)電視晚會播出
1992年2月11日,農(nóng)歷壬申年正月初八日: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50周年上海京劇精品展演舉行
1993年11月18日,農(nóng)歷癸酉年十月初五日:“東方雅韻——93年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匯演”舉行
1994年4月29日,農(nóng)歷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臺開臺祝賀演出舉行
1995年,農(nóng)歷乙亥年:中國京劇院二次赴臺演出
1996年3月15日,農(nóng)歷丙子年正月廿六日:1996年“雙休日少兒京劇百場演出”開演
1999年10月5日,農(nóng)歷己卯年八月廿六日:慶祝國慶五十周年人民劇場戲曲演出第四天
2000
2000年10月2日,農(nóng)歷庚辰年九月初五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00年10月2日演出
2000年10月4日,農(nóng)歷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00年10月4日演出
2000年12月30日,農(nóng)歷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時45分:懷仁堂2001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2001
2001年1月1日,農(nóng)歷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下午:中國京劇院舉行“新世紀演唱會”
2001年1月23日,農(nóng)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播出
2001年10月8日,農(nóng)歷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頒獎晚會舉行
2002
2002年2月11日,農(nóng)歷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播出
2002年4月20日,農(nóng)歷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
2002年6月9日,農(nóng)歷壬午年四月廿九日,上午:北京戲校建校5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2002年10月,農(nóng)歷壬午年:中國京劇院藝術(shù)指導(dǎo)委員會成立
2002年10月29日,農(nóng)歷壬午年九月廿四日,14時:京劇電影《江姐》首映
2002年12月22日,農(nóng)歷壬午年十一月十九日,10時:袁世海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03
2003年1月1日,農(nóng)歷壬午年十一月廿九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2003年1月1日演出
2003年12月6日,農(nóng)歷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場
2003年12月10日,農(nóng)歷癸未年十一月十七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五場
2003年12月13日,農(nóng)歷癸未年十一月二十日,晚:天津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二場
2003年12月20日,農(nóng)歷癸未年十一月廿七日:上海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三場
2004和2005
2004年6月12日,農(nóng)歷甲申年四月廿五日:天蟾逸夫舞臺十周年慶典第三天
2004年6月13日,農(nóng)歷甲申年四月廿六日:天蟾逸夫舞臺十周年慶典第四天
2005年2月8日,農(nóng)歷甲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5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播出
2005年11月5日,農(nóng)歷乙酉年十月初四日:李世濟在天津圖書館報告廳演講
2006
2006年1月16日,農(nóng)歷乙酉年十二月十七日,晚:“唐在炘作品——名家名段演唱會”舉辦
2006年1月23日,農(nóng)歷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劇晚會——李瑞環(huán)同志改編劇目專場演出第四天
2006年3月1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初二日:戲曲界舉行王選追思會
2006年3月18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十九日,晚: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一場
2006年3月19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二十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京劇藝術(shù)講座舉行
2006年3月20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廿一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二場
2006年3月21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廿二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三場
2006年3月22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廿三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四場
2006年3月23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廿四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五場
2006年9月17日,農(nóng)歷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杰、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2006年9月20日,農(nóng)歷丙戌年閏七月廿八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yè)70周年慶典演出第二場
2006年10月23日,農(nóng)歷丙戌年九月初二日: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四場
2006年11月4日,農(nóng)歷丙戌年九月十四日,19時30分:紀念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七周年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舉行
2006年11月18日,農(nóng)歷丙戌年九月廿八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七場
2007
2007年1月31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全國政協(xié)京昆室2007迎新春戲曲晚會第一場
2007年2月18日,農(nóng)歷丁亥年正月初一日,19時30分:中國京劇院2007年新春演出季第十七天
2007年2月19日,農(nóng)歷丁亥年正月初二日,19時30分:中國京劇院2007年新春演出季第十八天
2007年5月11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三月廿五日: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舉行
2007年9月20日,農(nóng)歷丁亥年八月初十日:第三屆中國民族戲曲優(yōu)秀劇目大匯演舉行
2007年11月28日,農(nóng)歷丁亥年十月十九日:梅蘭芳大劇院落成開業(yè)暨中國京劇院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
2007年11月29日,農(nóng)歷丁亥年十月二十日:梅蘭芳大劇院2007年11月29日演出
2007年11月30日,農(nóng)歷丁亥年十月廿一日:梅蘭芳大劇院2007年11月30日演出
藝術(shù)特色
李世濟通過舞臺實踐,從劇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按照自己的個人條件以及唐在盺的演奏風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程派的新風格,同時又對程派有所繼承。她將程腔大眾化,普及化,更能為當代觀眾所欣賞,給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稱謂。她的韻味醇厚,唱腔委婉圓潤,情真意切,動聽感人,善于細致刻畫人物。許多觀眾包括許多青年觀眾也喜愛李世濟的演出。
李世濟可以說現(xiàn)代級的大師,在程派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表演人物聲情并茂,把劇中人物發(fā)揮的淋漓盡致。2011年榮獲終身藝術(shù)成就獎。2008年10月10日榮獲第七屆造型表演藝術(shù)成就獎。
主要劇目
她擅演的劇目有《文姬歸漢》、《鎖麟囊》、《英臺抗婚》、《梅妃》、《陳三兩》、《武則天軼事》等及現(xiàn)代劇《黨的女兒》、《南方來信》等。曾與馬連良、裘盛戎合演過《杜鵑山》。獨自主演過《劉三姐》,在低回婉轉(zhuǎn)的程腔基礎(chǔ)上,又增添了山歌的風格。曾編演過現(xiàn)代戲《刑場上的婚禮》。
主要弟子
其弟子有王學勤、劉桂娟、李海燕、呂洋、隋曉慶、張巨平、楊磊、張麗麗、李佩紅、王耀星等
程派真?zhèn)?/p>
自幼受家庭影響,五歲登臺演出《女起解》,十二歲幸得程硯秋藝術(shù)大師賞識,收為義女,開始攻學程派戲。她的程派技藝獲得了“小程硯秋”的美稱。一九七八年她到中國京劇院,致力于程派戲之整理加工,她請名劇作家汪曾祺修改《英臺抗婚》、范鈞宏修改《文姬歸漢》、《碧玉簪》,又請楊毓珉修改《梅妃》,唐在炘為之再創(chuàng)新曲,一批程派戲又以新的姿態(tài)重現(xiàn)舞臺。李世濟對程派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變化,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使觀眾為劇中人落難而嘆息,為團圓而歡笑。她在《文姬歸漢》中則刪去了拖沓瑣碎的場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板精彩唱段,加強了別子、送子的情節(jié),使原來的戲更能扣人心弦?!队⑴_抗婚》是程師最后代表作;程師吸取越劇的特點,用“哭頭”吊上下句式“散板”貫穿全劇。她整理時保留了各式“哭頭”,加用“二黃慢板”、“二黃中板”替代過多的“散板”,以彌補某些不足。十多年她不懈怠的整理、修改、加工,終于獲得了成功。
坎坷人生
與京劇的不解之緣
李世濟1933年5月出生在書香門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員。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第一次接觸了京劇,并從此結(jié)下一生的不解情緣。那時候,只有四五歲大的小世濟總喜歡坐在八仙桌底下,偷看姨媽學《蘇三起解》,日復(fù)一日,小姑娘非但不煩,反而不知不覺的全學會了,并可以流利自如地在臺上演出。盡管被大人們認為是唱戲的坯子,她卻不被允許真正的去學戲,因為在舊社會戲子被歸為下九流的行當,所以愛好唱戲的小世濟就這么一直在那張八仙桌下邊聽戲邊“偷學藝”到一二歲。
與大師的父女情
1945年,12歲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場合,李世濟見到了程硯秋程大師。當時就有人說她“長得跟程大師很像,何不認做干女兒”,就是這么一句玩笑話,反被大師嚴肅對待了。第二天程先生就專程帶著禮物來到了李世濟上海的家,拜訪了她的父母。大師的突然造訪對于李世濟這個戲迷之家而言,也算得上是天大的驚喜,對于程先生“簡直是從心里頭尊敬得不知道怎么好,大人們趕緊叫我跪下給大師磕頭,我就磕頭,這樣認了他是我的干爹,就這么確定了父女關(guān)系?!?/p>
從此以后,李世濟開始了正式、系統(tǒng)地隨程先生學起了京劇。然而拜高師為徒也并非輕松容易之事,一旦小世濟偶爾忘詞或者唱錯,必定會遭干爹用紅木尺子打手板之苦。年少的她,學藝時候也是非常的刻苦和努力的,練習走腳步的時候,從夾紙,到頭上頂本,到頂碗,甚至到頭頂上換成一碗水,如此反復(fù)練習下來,一個禮拜就要走破一雙鞋。而這時心靈手巧的程先生一定會親手為心愛的干女兒縫制一雙新鞋,并從北京郵寄到上海的世濟手上,令世濟充滿了感激和感動,并加倍努力的繼續(xù)練習下去。世濟喊嗓子怕影響了鄰居就對著壇子喊,練習念《玉堂春》念白的時候,把一張宣紙貼在墻上,靠嘴里頭勁頭,用吐沫星把宣紙給噴滿了才算停。除了跟程先生學,在程先生的安排下,世濟還要跟其他名師學習武戲、花旦、昆曲等等,每天從早上四點一直練到晚上將近十點、十一點鐘,異常辛苦。
一生的遺憾
盡管跟隨程硯秋程大師學了一輩子的戲曲,但是,每當李世濟向程大師要求正式拜師的時候總是被大師拒絕了,他不忍心讓自己心愛的干女兒干這個行當,因此拜師一事也就漸漸變成了李世濟的一個心結(jié),深藏心底。
解放后,程大師和李世濟以及其他一批當時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shù)家被作為新中國的文藝骨干代表派往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臨行前,負責該活動的周恩來總理無意中得知了李世濟多年來的夙愿,因而滿懷關(guān)懷的向她承諾,等這次活動結(jié)束后他親自做東為她和程大師主持拜師之禮,李世濟萬分感動,并帶著滿心歡喜踏上了旅途。
那次演出非常成功,雖然在異國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李世濟依然堅持下來,就為了等候回國后能夠?qū)崿F(xiàn)拜師的愿望,然而,就在這次演出結(jié)束后,當她正忙于新的演出時,突然她接到了大師故去的消息。大師突然的病故對于李世濟而言有如晴天霹靂,一時間手足無措,火速趕到了醫(yī)院,趴在大師身上,淚水滂沱。就這樣,李世濟拜師的心愿成為了永遠的遺憾,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一輩子的希望,一輩子的寄托,破滅了”。
棄醫(yī)從藝
1952年,盡管程硯秋反對李世濟棄醫(yī)從藝,她還是毅然決然地從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肄業(yè),來到北京自己組建戲班,通過當時的京劇工會進行演出(經(jīng)常演出的地方有吉祥、長安、廣和等老戲園子),獲得不錯的反響。
1956年,李世濟進入北京京劇團,作為青年演員的她曾與馬連良等大師常常合作演出,得到了不少名師指導(dǎo)。此外,她也曾到中南海為領(lǐng)導(dǎo)人演出。
十年浩劫
四清運動時期,李世濟在長城邊待了十個月,也去干農(nóng)活,但她堅持練嗓子,自己把門窗用棉被捂得嚴嚴實實防止被別人聽到。后來到戲曲學院教學生,也唱了不少現(xiàn)代戲。因為她堅持練習,后來重返舞臺的時候才可以保持原有的水平。
改良和創(chuàng)新
1976年在人民大會堂,她在粉碎“四人幫”以后的第一次演出清唱《蝶戀花》。盡管十年浩劫奪去了她藝術(shù)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但是她依然引吭高歌,光彩不減當年。
當她重返舞臺后,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京劇要發(fā)展,就必須創(chuàng)新。1979年在工人俱樂部演出《鎖麟囊》,當謝幕的燈光亮起的時候,她看到臺下一片白花花頭發(fā)的觀眾中響起如潮的掌聲,便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讓白發(fā)觀眾變成黑發(fā)觀眾,一定要把在“文革”中失去的觀眾找回來!第二天,她便到戲院去調(diào)查,看演出到什么時候,年輕的觀眾會叫好。她還到年輕人中去走訪,問他們喜歡什么樣的戲曲。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她認為京劇大多是傳統(tǒng)戲,由于唱腔節(jié)奏緩慢,表達方式過于含蓄,所以遠離了年輕一代。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全身心地撲在改革、探索程派藝術(shù)上,在實踐中進行改革和摸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年來,面對眾多輿論的壓力,她一直保持沉默,因為她不愿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而是關(guān)起門來把精力放在藝術(shù)上面,默默地承受著誹謗、謠言。
在藝術(shù)上,她沒有為自己創(chuàng)作、樹立什么,主要工作就是把程硯秋老師的作品加以改編、整理,讓其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例如《文姬歸漢》《鎖麟囊》《梅妃》等。但是她同樣為自己感到驕傲,每一部戲的新生都令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李唐聯(lián)姻婦唱夫隨
李世濟的丈夫唐在炘1922年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唐至上早年留學于英國牛津大學,回國后在上海電力公司任工程師,對兒子期望殷切,一心想讓他走自己的道路,培養(yǎng)成為理工科方面的人才。唐在炘不負所望,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圣約翰大學。但從小迷戀京劇的他在刻苦攻讀學業(yè)的同時,卻堅持每天聽無線電播放的戲曲段子,對照著《大戲考》的戲詞聽,日子長了便對許多行當、流派的戲爛熟于心。
1945年秋,上海邁爾西愛路(現(xiàn)茂名南路)。唐在炘初次與程硯秋相識,他為程大師拉伴奏,他們第一次合作了《鎖麟囊》的二六‘春秋亭’。曲終,掌聲四起。當晚程硯秋親自打電話給他,約他第二天下午再一起吊嗓。因為他會簡譜,可以迅速記下所有的唱腔,所以程先生對他非常滿意。
一天,程硯秋請?zhí)圃跒越o李世濟吊吊嗓子。他們第一次合作了一出《賀后罵殿》。他不由暗暗吃驚:好一條寬亮的嗓子??!一般女孩子的聲帶偏于窄、細,而她的圓潤寬厚,音色也很好聽。后來唐在炘告訴李世濟,他當時很驚訝這么小的孩子就能唱得這么規(guī)矩,之后就幾乎每天都來陪她吊嗓子。
整個晚上,李世濟一直很少說話,就那樣沉靜的坐著。聽到贊美的話既不謙虛,也不忸怩,仿佛無動于衷,給在炘突出的印象是兩個字:靜、穩(wěn)。
程硯秋后來稱唐在炘和熊承旭、閔兆華為‘三劍客’。由于程硯秋曾囑咐他們輔助李世濟吊嗓子、排戲,后來就傳開了“情托三劍客”之說。程硯秋離滬后,《賀后罵殿》首演,當時有“小程硯秋”之名的李世濟很快就成了戲迷們的熱門話題。
那年,李世濟年僅12歲,而唐在炘23歲。
后來兩人一起合作改編和創(chuàng)作了很多劇目,唐在炘從她的良師益友,終于變她生活中的伴侶。
對于丈夫,她說她是充滿著尊敬、驕傲和自豪的,丈夫雖然不如自己有名,但是他的創(chuàng)作、他的付出更多。直到現(xiàn)在雖然有時神志不清,但是自己練習時哪里唱不對,他還是會給自己指出來。
兒子的突然離世
李世濟為了保持自己的體形直到四十多歲才有了愛子。但2001年,這惟一的愛子突然在一場車禍中不幸離世,時年27歲,撇下了兩個女兒,一個3歲,另一個才剛剛滿月。25歲的兒媳傷心欲絕!老伴唐在炘先生由于經(jīng)受不住老年喪子的巨大打擊,從此一病不起,整個不幸所帶來的無情現(xiàn)實令李世濟終日以淚洗面,只能默默地用那柔弱的雙肩獨自挑起這副無法承受的重擔。
李世濟茫然言道:“我現(xiàn)在整夜失眠,不知如何才能把這兩個小孩養(yǎng)大。兒媳那么年輕,遲早還要重組家庭,讓孩子跟去的話,在陌生的‘爸爸’面前,她們將如何成長?我想還是留在自己身邊,可是,現(xiàn)在幼兒園的學費驚人,僅憑我們老兩口的工資根本無法支付,還有小學、中學……那時候,我還在么?”
是京劇藝術(shù)支撐著她走到現(xiàn)在。兒子是五一節(jié)前過世的,那時候她極度難過,也沒有什么心情演出。但那時拿起電話來,聽到的卻都是京劇的曲子,所以七一晚會懷著悲痛心情的她還是上臺演唱了。現(xiàn)在她有糖尿病等很多病,但是她也是家里惟一的支柱。
現(xiàn)在的生活最大的心愿
兒子過世之后唐在炘就一直有病在床,李世濟四年如一日地照顧著他,在生活中老伴離不開她,所以很多時候她只能留在家里。
她現(xiàn)在教學生,但是認為沒有學生可以掌握程派的精髓;有學生自費來北京找她學戲的時候,就住在她家里,每天下午她都會親自教課。
周末的時候,李世濟會見見票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歡京劇。她欣慰的是自己的戲迷中有三分之一是黑發(fā)人了。
去年在紀念程硯秋百年的晚會上,李世濟覺得嗓子和氣力都有些頂不住,在那一刻她突然感覺到自己老了,想到自己有可能會失去自己最熱愛的藝術(shù),她非常心痛。李世濟想把程派的精髓沿承下來,但是筆和紙是留不住這些東西的,所以她計劃通過教學生和到票房去和票友交流把這些精髓不遺余力地傳承下去。她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正是因為愛藝術(shù),對藝術(shù)有著由衷的感情才有她現(xiàn)在的領(lǐng)悟,也使得她能夠從老年喪子的悲痛中逐漸走出來。
在生活中,她只希望看到自己兩個小孫女長大成人,自己的老伴健康,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給學生,這就是她目前最大的心愿。
榮譽記錄
1957年獲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銀質(zhì)獎?wù)?/p>
1958年獲北京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0年獲文化部表演二等獎
2011年第五屆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終身成就獎”
社會評價
對于李世濟的評介,無非是擁崇她的一派,認為她的聲音優(yōu)美,反對的一派感覺她背離了先生的程式,把程派改的亂七八糟,再加上她近年來頻于政治活動而遭到人們的反感。
李世濟確實是一個“叛逆者”,她大膽地改革了程派的聲腔,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初期,在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歌曲大受青睞的年代,確實吸引了大批觀眾,使得一些青年觀眾迷戀了戲曲,我們工作室的玲瓏,她不喜歡戲曲,但特別喜歡李世濟,她幾乎不看戲,只看李世濟的《鎖麟囊》,可見李世濟的魅力所在,她還是有一定的觀眾群的。
李世濟早期的演唱是很規(guī)范的,不論是她50年代錄制的《三娘教子》還是80年代初期的《鎖麟囊》《文姬歸漢》等都沒有脫離程派的表演,她的身上沒有東西,表演顯得很笨拙,但她有一流的配角趙麗秋、曹世才、閔兆華,她還有龐大的唐樂隊,把她的缺點掩蓋了,她善于改革,初期改編了一批程派的劇目,迎合了許多觀眾的審美觀,也遭到許多程派癡迷者的反對,統(tǒng)統(tǒng)這些都奠定了她遭到抨擊的基礎(chǔ)。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她更大膽的改革,隨著那些默契的配角逐漸退出舞臺,使得她的缺點越發(fā)暴露,抨擊的言語也逐漸增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盡管李世濟有許多超越程派的地方,但她對程派的發(fā)展甚至說對京劇的發(fā)展還是有一些貢獻的。單就賣座率來說,我粗略地調(diào)查了一下,天津三天的演出,張火丁的《江姐》只有60%左右,李世濟《鎖麟囊》和李維康《二進宮》的上座率,沒有100%也在95%以上,可見她們受歡迎的程度。從慕濟秋先生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了幕后的李世濟,她的不幸令我們惋惜,唐先生的病情,老來喪子的痛心,心理還在惦記著觀眾,我們看到的不是悲傷的李世濟,而是那么和藹慈祥的李世濟。
現(xiàn)在有許多人,在學李世濟的表演,我認為,學李世濟。不要全學她,第一要學她大膽改革的膽識,但不要瞎改,第二學李世濟的聲腔,但不要學她晚年的毛病。
對于李世濟的評價也要公平一點,大家不要一提李世濟就走兩個極端,要不捧她上天,要不貶她地獄。還是公正一些為好,不要夾雜個人的偏好,爭論是好事情,不要過分貶低那些演員和不同見解的網(wǎng)友,建立在彼此尊敬的角度上評說這些人的藝術(shù)成就與不足,豈不是好?希望大家不要再做無謂的爭論了,還是從藝術(shù)角度來公正評介李世濟等老。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jīng)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jīng)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chǎn)品經(jīng)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