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羅振玉 - 生平
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蘊,號雪堂,江蘇淮安人,金石學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寫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個兒子羅福成、羅福萇、羅福葆和羅福頤都是成就卓著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 羅振玉原籍浙江上虞,祖輩遷居江蘇淮安縣河下羅家橋,1860年庚申之劫時河下遭焚毀,于是遷居南門內(nèi)更樓東。1866年8月8日羅振玉出生于此。 羅振玉出生于江蘇淮安山陰城內(nèi)一個小官吏家庭(祖籍為浙江省上虞縣)。他5歲入私塾,跟隨乾嘉樸學的傳人李岷山讀書,15歲學作詩詞,16歲中秀才。自幼對經(jīng)史、訓詁潛心學習,留意金石名物,尤傾心于經(jīng)史考據(jù)之學,研究經(jīng)史文字。20歲起專力研讀古碑帖,寫成《讀碑小傳》,由此開始著書立說。 1890年,羅振玉在鄉(xiāng)間教私塾。甲午戰(zhàn)爭之后,他深受震動,認為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增強國力,于是潛心研究農(nóng)業(yè),與蔣伯斧于1896年在上海創(chuàng)立“學農(nóng)社”,并設“農(nóng)報館”,創(chuàng)《農(nóng)學報》,專譯日本農(nóng)書。自此與日本人交往漸多。1898年又在上海創(chuàng)立“東文學社”,教授日文,與梁啟超齊名的大學問家王國維便是東文學社諸生中的佼佼者。 1900年秋,任湖北農(nóng)務局總理兼農(nóng)務學堂監(jiān)督。后任武昌江楚編譯局幫辦、上海南洋公學虹口分校校長,并赴日本考察教育。1903年被兩廣總督岑春煊聘為教育顧問。翌年,在蘇州創(chuàng)辦江蘇師范學堂,任監(jiān)督。1906年調(diào)北京,在清政府任學部參事兼京師大學堂農(nóng)科監(jiān)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羅振玉攜眷逃亡日本京都。期間著述《殷墟書契》前編、后編及《菁華》等,并由王國維協(xié)助,撰成《殷墟書契考釋》及《流沙墜簡考釋》。1919年春回國,在天津舉辦京旗賑災事務。1924年應清廢帝所召,入值南書房。同年11月,清室小朝廷被馮玉祥驅(qū)逐出皇宮,他與陳寶琛將溥儀偷送到日本使館。1925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公使館庇護下,陪同溥儀秘密遷至天津日本租界地張園,后因功被委為顧問。1928年末,遷居旅順。1931年在旅順火車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號)建磚木結構的三層俄式藏書樓一座,面積300平方米,稱大云書庫。內(nèi)藏《大云無想經(jīng)》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30余萬冊。1932年3月,參加溥儀就任偽滿洲國執(zhí)政典禮,并代溥儀向外賓致答詞。偽政權任命他為參議府參議,后改為臨時賑務督辦。翌年6月,任監(jiān)察院院長,滿日文化協(xié)會常務理事。1934年偽滿洲國改行帝制,被邀為大典籌備委員會委員,受到“敘勛一位”的封賞。1936年任滿日文化協(xié)會會長。 翌年3月,羅振玉返回旅順寓所,繼續(xù)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他曾搜集和整理過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流傳較廣者有《殷墟書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羅振玉以他的博學,先后培養(yǎng)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濟、關百益、孫寶田及他的兒子羅福葆、羅福頤等人,使之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學有建樹的專家。另外他對??睂W、目錄學、姓氏學、宗教學、也多有建樹并著述留傳后世。其一生著作130多種,刊印書籍500種以上。 1940年6月19日,羅振玉病逝,終年74歲。 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序言》中寫道:“在中國文化史上實際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以清代遺臣自任的羅振玉,特別是前兩年跳水死了的王國維……欲清算中國古代社會,我們不能不以羅、王二家之業(yè)績?yōu)槌霭l(fā)點了?!惫魧α_振玉的評價,準確地概括了羅振玉國學研究的成就及其貢獻。
羅振玉 - 甲骨文研究
羅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學研究方面取得主要進展的學者。 他從1906年起收集甲骨,總數(shù)近2萬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除鼓勵劉鶚編集《鐵云藏龜》外, 還親自訪求,判明甲骨的真實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羅振玉占有重要地位,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學的奠基者。 他對甲骨學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 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資料。著有《五十日夢痕錄》《殷虛書契前編》(1913年)、《殷虛書契菁華》(1914年)、《鐵云藏龜之余》(1915年)、《殷虛書契后編》(1916年)等書。1933年又編著《殷虛書契續(xù)編》 。同時他還編有《殷虛古器物圖錄》(1916年)及《附說》各一卷。 2、他率先正確地判定了甲骨刻辭的性質(zhì)及出土處之地望。他指出卜辭屬于殷商時代,是王室遺物;斷定它作為文字學資料能代表中國文字的來源,作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時他還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虛遺址,也就是殷朝國都。這對后來的甲骨學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學者的注意后,古董商為了謀取高利,隱瞞了真實的出土地。羅振玉一開始研究甲骨就致力于調(diào)查其真實出土地,并且考訂出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屬于殷室王朝遺物。甲骨出土地和性質(zhì)的考訂,直接導致后來安陽殷虛的發(fā)掘。羅振玉派人去小屯,不僅收集甲骨,還收集了一批不為古董商重視的出土物,他以“古卜用龜,輔以獸骨”的文獻記載為出發(fā),認為在搜集甲骨時必須龜、骨“兼收并蓄”。在《洹洛訪古游記》中,他記載了殷虛的地形,甲骨出土情況,考訂其它出土物及繪簡圖,成為第一部實地考察安陽殷虛的著作,對整個甲骨研究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上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 3、他考釋出大量的單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點為主要依據(jù),參照《說文解字》 ,并將甲骨文與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較,以闡釋文字的淵源與流變情況。他還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獻資料推求字的本義及其通假關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貞卜文字考》中釋出單字近三百個,于1915年在《殷虛書契考釋》中釋出單字近五百個,其中多得到學界認可。1916年,他還將未識別的卜辭中的千余字編成《殷虛書契待問編》 ,供大家探討。 4、他首創(chuàng)了對卜辭進行分類研究的方法。 《殷虛書契考釋》一書將卜辭分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漁、卜征伐、卜禾、卜風雨等8類,為后世的甲骨分類研究開創(chuàng)了先例。 5、與王國維一起,確證了甲骨文中的合書的現(xiàn)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了大量的資料。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辭》(三卷,1914)、《貞松堂集古遺文》(16卷,《補遺》3卷,《續(xù)編》3卷,1931~35年),收錄以前諸家著錄中未見之器銘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錄當時見到的已著錄和未著錄的4831件青銅器銘。集一時銅器銘文原始資料之大成,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他還提出通釋古金文的設想,提出綜合比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學上的價值。他研究石鼓文,著有《石鼓文考釋》(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漢晉木簡,著《流沙墜簡》(合作,1914年)、《流沙墜簡考證》(1934年)等書。此外,他還著有《干祿字書箋證》《俗說》《集蓼編》等多部著作。他的工作內(nèi)容豐富,甄別謹嚴,成績浩瀚,方法嶄新,“為我們提供出了無數(shù)的真實的史料”(郭沫若語)。
羅振玉 - 敦煌學研究
敦煌學今年已經(jīng)走過了100年的歷程。100年中,無數(shù)學者為這門顯學奉獻了畢生精力。而隨著南博31件敦煌文獻的發(fā)現(xiàn),金石大家羅振玉對敦煌學的貢獻變得更加清晰——敦煌學的奠基人就是羅振玉。 繼河南安陽殷虛被辦認后,西北邊陲敦煌石窟又有數(shù)萬件隋唐以后經(jīng)卷寫本、石刻等珍貴文物的發(fā)現(xiàn)。外國人明火執(zhí)杖掠奪,清廷卻毫無覺察。羅振玉竭立使其免遭流失國外,但留在國內(nèi)的卻也未逃厄運,道貌岸然的官僚伸出貪婪的黑手,彼此勾結私吞國寶,賊喊捉賊,有些更把運車截攔,竊取其中精華,還把盜竊之余的長巷破壞截割。羅振玉是中國境內(nèi)研究敦煌文書的先導者,他以濃厚的國學功底開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國維開創(chuàng)和倡導簡牘研究,共同開辟“國學”新領域的碩果。 宣統(tǒng)元年,他到北京的伯希和處,看到伯希和所獲敦煌寫卷,并得知藏經(jīng)洞仍有數(shù)千卷文書,乃力促學部電令甘督查封石室,將所余遺書悉數(shù)解送京師。使這批寶藏于宣統(tǒng)二年秋,運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師圖書館。對于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購存,所得文書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鳴沙石室佚書》、《鳴沙石室佚書續(xù)編》、《鳴沙石室古籍叢殘》、《敦煌石室遺書三種》、《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錄補》、《敦煌石室遺書》、《佚籍叢殘初編》、《石室秘寶》等書中。還和王國維將斯坦因在敦煌、羅布泊等地發(fā)現(xiàn)的漢晉木簡照片匯為《流沙墜簡》,并做考釋。撰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二卷、《補唐書張義潮傳》、《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種敦煌學論著,尤其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四部書寫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虛書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羅雪堂先生全集》 。
羅振玉 - 鑒藏大家
羅振玉是典型的鑒藏大家。 他不但要自己收藏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文物資料和字畫,還要做足研究整理的工作。 1931年在旅順火車站西山坡(今洞庭街1號)建磚木結構的三層俄式藏書樓一座,面積300平方米,稱大云書庫。內(nèi)藏《大云無想經(jīng)》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書畫等50余萬冊。據(jù)考證,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萬片”,其他如青銅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數(shù)量也相當可觀。 羅振玉善識文物,喜研文史。從殷墟甲骨、漢晉木簡、墓志銘文,到宮中所藏歷代圖書、歷史檔案,乃至珍寶、錢幣等,他都有系統(tǒng)的研究,并撰寫了許多學術價值頗高的專著。羅振玉41歲入學部,因公務簡,又不肯奔走鉆營,有很多時間搜求文物,鉆研學問。“每涉足廠肆,盡廉俸所入,搜求古物書畫,雖資力有限,不敢和洋商巨賈相競爭,但破銅爛鐵,在所不遺,往往批沙得寶,又人棄我取?!绷_振玉獲得了很多兩漢六朝、唐宋等朝的珍貴文物,為其考古研究積累了實物材料。 羅振玉為保存和流傳敦煌石室遺書做出過切實的努力。敦煌石室遺書是我國光緒年間新發(fā)現(xiàn)的一處千年寶藏。所謂“石室”指甘肅省敦煌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邇?nèi)藏有豐富的經(jīng)書、繡像等,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卻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取。為了保存這些中華文化的“劫余”,羅振玉奔走呼告,籌措資金,并決心捐出個人全部俸祿,購買余下卷軸,后又主倡集資影印敦煌遺書,這在他的《鳴沙石室佚書序》中有所敘述。 他為保存內(nèi)閣大庫史料及明文淵閣藏書也作出了貢獻。大庫是清代內(nèi)閣庋藏檔案、書籍的處所,庫分東西,東庫貯存《實錄》、《圣訓》、《起居錄》等,由本閣滿本房掌管。西庫書籍多為明文淵閣藏書之孓遺,檔案則是清列朝內(nèi)外臣工的題本、奏本、歷科殿試的大卷等。這些都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獻,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由于時局動蕩,所藏大多被盜,散失在外。羅振玉得知這種情形后,主動承擔起書籍的保存、整理、歸類的工作。他曾直接或間接苦口勸說文襄和榮延,保存、整理庫檔。文襄雖表贊同,但以奏準銷毀為慮,行推諉之實。羅振玉復與會稽司長進行了商議,將庫檔移往國子監(jiān),又同國子監(jiān)丞徐梧生交涉,幾起沖突,后經(jīng)人出面調(diào)解,才獲準。經(jīng)過一番周折,這批史料總算保存下來了。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政府有關部門對這批史料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有些還險些遭到被改為還魂紙的厄運降臨。羅振玉聞知,急忙以高出原售價三倍的價格買回,保存起來。 1919年春,羅振玉攜家人從日本歸國,定居天津。他先是在天津租下了3棟小樓,專門用于藏置書籍、文物,另外還單獨租借了20多間房屋用以安置家人親屬。一年后,羅氏在天津建成了自家宅院,其中數(shù)間專門用來庋藏大量的史料、檔案,文墨古玩于是也就有了新居所。羅振玉嗜古如命,在保藏文物、古籍上有著篤之彌深的熱情。尤其是對清帝的書畫非常珍視,他將清帝御賜的“寒歲”匾額,特復制一件懸掛在天津寓所的客廳中間,而把原件裝裱珍藏起來。在天津日租界大羅天戲院內(nèi)有許多古董鋪,羅振玉每碰到清帝書畫,無論如何一定買回珍藏,一次還“偶得”溥儀賜給其師傅陳寶琛的一副對聯(lián)。在天津期間,羅振玉與另一位后來成為國學大師的王國維之間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非常多。羅振玉對王國維除給予經(jīng)濟上的資助外,并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指示研究途徑,對其政治、學術等觀點產(chǎn)生重要影響。也可以說日后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其文化底蘊中有一部分是在天津的羅家積淀起來的。
羅振玉 - 主要著作
學術全集: 《南宗衣缽跋尾》? 《南宗衣缽跋尾卷二》???? 《甲云窗漫稿》?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雪堂書畫跋尾》????? 《松翁近稿》??? 《面城精舍雜文甲乙合編 》 《雪堂??簳鴶浬稀?? 《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下》 《丙寅稿》?? 《遼居稿》?? 《遼居乙稿》?? 《松翁未焚稿》? 《車塵稿》? 《丁戊稿》?? 《后丁戍稿》??? 《貞松老人外集?》??? 《貞松老人外集(卷三)》 《遼海吟》?? 《遼海續(xù)吟》??? 《集殷虛文字楹貼》??? 《集殷虛文字楹貼匯編》??? 《扶桑兩月記》 《五十日夢痕錄 》??? 《集蓼編?》? 《存拙齋》 《上虞羅氏枝分譜》?? 《殷商貞卜文字考?》 《讀碑小箋1》??? 《讀碑小箋2》 ?《眼學偶得》 《石交錄四卷》??? 《俗說一卷》??? 《俑廬日札》 《石交錄(卷三、四)》 書法編著: 《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 《高昌壁畫華》 《殷墟書契》 《殷墟書契菁華》 《三代吉金文存》
羅振玉 - 與王國維
在近世中國學術史上,王國維與羅振玉是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研究羅振玉,就不能不提王國維,也不能不研究他們兩人的經(jīng)歷與交往。他們在文學、經(jīng)史、文字、訓詁、音韻、考據(jù)、目錄、版本等傳統(tǒng)學術的諸多領域,研究博大精深,著述百種之多,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對于他們的學術成就,人們并不陌生,也毫無異議。但他們的經(jīng)歷與交往,卻始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且眾說紛紜,許多事情至今仍是一個講不清的謎。 他們是浙江同鄉(xiāng),有著江南人的毓秀靈透。他們自幼接受的完全是舊式教育,國學基礎非常扎實,二人都是在十五歲時考中秀才。戊戌之后,受新思潮的影響,他們轉(zhuǎn)而力倡新學。羅振玉辦《農(nóng)學報》和《教育世界》,開辦農(nóng)務學堂和新式教育。王國維則研究叔本華、尼采、康德的哲學與美學,并寫成著名的中西合璧的文學批評文章《紅樓夢評論》 。但辛亥之后,二人潛心于國學研究,在甲骨學、敦煌學上成就大著,由此奠定了他們國學大師的地位。可以說,他們的思想傾向和學術興趣,經(jīng)歷了一個從舊到新,又由新轉(zhuǎn)舊的過程。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這些轉(zhuǎn)變呢? 他們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也是人們品評的焦點。清亡前,他們同在學部任職。辛亥后,王國維受溥儀小朝廷之詔,供職南書房,并重新蓄起發(fā)辮,以清朝遺老自居。羅振玉則鞍前馬后追隨溥儀,為復辟效力,后甚至投靠日本。他們在政治上的趨于保守,以及羅振玉的走向反動,這自是歷史事實,無須回避,只是這些無從動搖他們在學術上的至高地位,只是更具體地說明了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自1898年二人相識于上海,至1926年絕交,二人的交往歷時近三十年。羅振玉世事洞明,機智練達。他善于經(jīng)營理財,有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是一個很有能量的社會活動家。王國維性格憂郁悲觀,埋首學術,不問功利,是典型的學者氣質(zhì),人稱他“老實到像火腿一般”。正是這種性格和地位的反差,人們對王羅二人的關系,頗有不平。有人講羅振玉廉價使用王國維的腦力勞動;有人講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 ,剽竊了王國維的研究成果;有人講王國維投水自盡乃羅振玉所逼……那么,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呢? 羅振玉社會活動多,經(jīng)歷也更復雜些,加之他后來的逆歷史潮流之舉,人們對他所做的一些文化事,也頗有微詞。有人講他販賣假字畫假古董騙人;有人講他印古書為賺錢,等等。的確,羅振玉是一個嗜古如命的人。他多閱古物,見識過人,財力雄厚,而且生逢其時。從殷墟甲骨到敦煌文書,從漢晉木簡到齊魯封泥,他趕上了文物大發(fā)現(xiàn)的時代。他傾盡家資,收藏古物,潛心研究,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器物學家。羅振玉印古書可能確實賺了一些錢,但整理古籍,傳承了文化,這是極大的功勞,再者賺錢也是無可厚非的事。羅振玉終是一個有良知的文化人。1908年在學部任職期間,他費盡周折,阻止焚毀內(nèi)閣大庫舊檔,保存下來八千麻袋的藏書、奏折、公文等重要的歷史文獻。1909年,當他從伯希和口中得知,敦煌藏經(jīng)洞中還有八千件寫經(jīng)卷軸時,力勸京師大學堂買下這些國寶,使幾經(jīng)帝國主義分子劫掠的殘存的敦煌文書,留存在國內(nèi)。他對文化的珍愛,為保護國寶所做出的貢獻,難道不值得人們感懷嗎? 1927年6月2日上午11時,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來頤和園。他的死,又給后人留下一個謎。他在遺書中寫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事變,義無再辱?!比藗儗ζ渌酪虻牟聹y,大致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為清朝殉節(jié),盡遺臣之忠;一是與羅振玉的絕交,于心至寒;一是懼怕北伐軍攻入北京,身遭辱殺。這些莫衷一是的猜測,至今無任何定論。 此時的王國維,年整五十,正值學術的旺期。如果說,民國初年這樣變亂的時代,不值得大師留戀,這是時代負于大師的。但這樣一位國學大師,他的思想和學術已經(jīng)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這個國家和民族。他斷然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中國學術的巨大損失,怎不令人扼腕嘆息!從這一意義上說,這是他負于時代和人民的。 但歷史原本就是如此。而歷史的真相,總是被紛繁復雜的人為或非人為的因素遮蔽著,讓我們這些后人霧里看花。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jīng)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jīng)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chǎn)品經(jīng)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