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石廷柱初官明朝廣寧衛(wèi)(今遼寧省北鎮(zhèn)市)守備。明天啟二年(1622),王化貞失廣寧衛(wèi),石廷柱與孫得功、金礪等人投降后金(清朝),授游擊世職。
石廷柱“性多謀略,遇事明敏”,經(jīng)歷清太祖、清太宗、順治帝三朝,討伐明朝、察哈爾部、朝鮮、李自成,平定山東、山西、河南,戰(zhàn)功赫赫,歷任昂邦章京、總兵官、漢軍鑲紅旗固山額真、鎮(zhèn)海將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因老乞休,以少保兼太子太保致仕,進(jìn)封三等伯。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去世,贈少傅兼太子太傅,謚號忠勇,立碑紀(jì)績。
人物生平
投降滿清
先世居住在蘇完(今吉林省撫松縣)本姓瓜爾佳氏,曾祖父是明朝成化年間建州左衛(wèi)指揮瓜爾佳·布哈,父親石翰,移家遼東,遂以“石”為姓氏。
明朝萬歷末年,石廷柱為廣寧衛(wèi)守備,哥哥石天柱為千總。明天啟二年(1622),努爾哈赤大軍至,巡撫王化貞入關(guān),石天柱已與諸生郭肇基出城投降,且曰:“我們已經(jīng)控制住城門了?!贝稳眨蠼鸫筌娙氤?,石廷柱從眾降,授世職游擊,命轄降眾。
招降祖大壽
蒙古巴林部貝勒囊努克背棄盟約,大興劫掠,石廷柱跟隨努爾哈赤討伐,取其寨,收牲畜以還,進(jìn)三等副將。
后金天聰三年(1627),皇太極命率兵搜剿明將毛文龍所轄諸島,明軍自石城島來犯,擊斬二百人,俘十九人。不久跟隨皇太極伐明,進(jìn)逼明都京師。
天聰四年(1628),大軍還師,至沙河驛,石廷柱與達(dá)海諭告城中軍民出降;又與達(dá)海以千人刺探漢兒莊(今漢兒莊鄉(xiāng)),漢兒莊與三屯營、喜峰口諸堡先已降而復(fù)叛,最后復(fù)降。
天聰五年(1629),明朝總兵祖大壽筑城大凌河,皇太極自帥大軍圍之。祖大壽窘迫,使從子祖澤潤射書請降,并乞求皇太極令石廷柱前去商議。石廷柱與達(dá)海至城南,先使俘獲的明朝千總姜桂刺探大壽。祖大壽使游擊韓棟從姜桂出迎石廷柱,并以其義子祖可法為質(zhì)。石廷柱越過城壕與語,祖大壽言決降,惟乞速取錦州,讓妻子得以相見。石廷柱將情況告訴皇太極,皇太極復(fù)遣石廷柱諭指,祖大壽乃降。
因罪解任
佟養(yǎng)性為烏真超哈昂邦章京,石廷柱擔(dān)任副職。天聰六年(1630),佟養(yǎng)性卒,石廷柱代為昂邦章京。從伐察哈爾部,多斬獲。
天聰七年(1631),從貝勒岳讬伐明,攻旅順,師還,皇太極酌金卮以勞,進(jìn)三等總兵官。
天聰八年(1632),從伐明,攻應(yīng)州,克石家村堡。天聰九年(1633),復(fù)從伐明,與明兵戰(zhàn)大凌河西,斬明副將劉應(yīng)選,俘虜游擊曹得功等。
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親自率軍討伐朝鮮,命石廷柱帥所部整兵械,儲糗崿,挾火器以從。崇德二年,既定朝鮮,還攻皮島,石廷柱與戶部承政馬福塔攻其北隅。不久,追論朝鮮國王李倧拜見皇太極時,石廷柱亂班釋甲,及縱容士卒違法妄行罪,解任,罰鍰,奪賞賚。烏真超哈分為左、右翼,以石廷柱為左翼固山額真。
崇德三年(1638),皇太極與諸臣論兵事,用呂尚(姜子牙)來勉勵石廷柱,石廷柱說:“呂尚統(tǒng)領(lǐng)一方軍事,有生殺大權(quán),故所向有功。今臣等若有過下部逮捕審訊,雖牛錄以下亦當(dāng)比肩對簿,其何以堪?”諸臣以其言魯莽,請下刑部議罪論死,皇太極饒恕了他的失言。是年十月,從伐明,攻錦州,克城外諸屯堡,進(jìn)破城旁臺。臺上剩下的明朝士兵偷偷從間道逃走,石廷柱沒有追擊,部議降爵、罰鍰,皇太極又一次饒恕了他。
攻打松山
崇德四年(1639)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伐明,烏真超哈諸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馬光遠(yuǎn)及石廷柱皆率所部跟隨?;侍珮O駐軍松山城(今遼寧省凌海市松山鎮(zhèn)),命石廷柱攻城南臺,毀其堞,臺兵不能御,守將王昌功等四十馀人出降。皇太極登松山南岡度地形,命石廷柱跟隨。尚可喜以炮攻城南門之左,石廷柱與馬光遠(yuǎn)先取城西南隅臺,諸將繼進(jìn),攻城,城堞皆盡,會以日暮罷。明日攻益急,城兵守御甚固,我兵緣云梯上不能入,死者二十馀人,石廷柱的侄子達(dá)爾漢也受傷。皇太極召詢諸將,皆謂攻必克。翌日復(fù)集議,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馬光遠(yuǎn)欲鑿地道以攻,石廷柱持不可?;侍珮O責(zé)廷柱曰:“爾為主將,恐懼無斗志,與諸將異議。爾豈因侄子受傷,故驚怖不欲戰(zhàn)耶?”石廷柱惶恐,對曰:“臣昔嘗巡邏至此,知地中有水石不可穿,且亦不能越壕而過,故不敢不言。今眾皆謂可攻,臣焉敢獨(dú)異?”乃與孔有德等鳩役於城南鑿地道。
起初祖大壽投降,進(jìn)入錦州后復(fù)叛,重新成為明朝的守將;祖大壽聽說松山軍情緊張,遣蒙古兵三百乘夜入城,偵查到清軍的意圖,提前做好準(zhǔn)備,地道不能達(dá),乃罷攻。大軍還師,部議石廷柱攻城不盡力,當(dāng)罷任、罰鍰,皇太極仍然饒恕他。烏真超哈分為八旗,合二旗為一固山,於是漢軍八旗制度始定。石廷柱隸屬正白旗。
進(jìn)獻(xiàn)良策
崇德六年(1641)七月,石廷柱上言:“錦州為遼東首鎮(zhèn),我?guī)熤究:?,誓必翦滅,以策進(jìn)取,誠至計(jì)也。但是明朝自恃祖大壽為保障,我?guī)焽?,彼必益發(fā)援兵,并力一戰(zhàn)。宜及此時簡精銳,分布各旗屯田所,遇警即并進(jìn)。如敵已立營,以炮環(huán)擊,伺其稍動,我?guī)熂赐黄鸪酥D(zhuǎn)戰(zhàn)過錦州,至松山、杏山(今遼寧省凌海市西南)間,敵必?cái)∽?,則錦州破矣。錦州既破,關(guān)外八城聞而震動。昔年克沈陽,遼陽從之下;克沙嶺,廣寧衛(wèi)亦從之下。此其明徵也。近聞喀爾喀部扎薩克圖揚(yáng)言取歸化(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恐陰欲取鄂爾多斯。臣擬令鄂爾多斯移牧黃河南,使與歸化相接,彼此策應(yīng)。仍選才勇將士挾火器戍焉,而令王貝勒帥師道宣府、大同,略應(yīng)州、雁門。歸化有警,輕騎倍道赴援。明所恃為遼東援者,不過宣大、陜西榆林、甘肅寧夏諸路。我?guī)熚魅?,諸路自顧不遑,豈能復(fù)出援遼哉?此一舉而兩得也。明援兵自寧遠(yuǎn)(今遼寧興城)至松山,所赍行糧不過六七日,其鋒少挫,勢必速退;即宿留數(shù)日,終且讬糧盡而返。宜設(shè)伏於高橋險處,鑿壕截?fù)簦园l(fā)勁兵綴其后,使進(jìn)退無路,則彼援兵皆折而降我矣。我?guī)熡鰯巢奖?,每奮勇陷陣,彼軍多火器,恐致傷夷。宜诇敵遠(yuǎn)離城郭,或憑據(jù)高阜,水竭糧匱,乃環(huán)而攻之。夜則鑿壕以守,晝則發(fā)炮以擊。不一二日,勢且生變,其斃可坐俟也。洪承疇書生耳,所統(tǒng)援遼諸鎮(zhèn),皆烏合亡命,外張聲勢,內(nèi)實(shí)恇懾。如祖大壽為我?guī)熕?,洪承疇與諸將縱得脫去,亦東市就僇而已。彼聞上恩豢降將,或慕義納款,亦未可料。今明災(zāi)異迭見,流寇方熾,乘時應(yīng)運(yùn),定鼎中原,機(jī)不可失?!笔枞耄侍珮O深嘉之。九月,師圍松山,敵夜犯石廷柱營,石廷柱力御,斬十馀級,獲刀甲、槍炮無算,進(jìn)二等昂邦章京。崇德七年(1642),定漢軍八旗,置八固山,以石廷柱為鑲紅旗固山額真。
清軍入關(guān)
順治元年(1644)四月,從師入關(guān),破李自成。五月,與固山額真巴顏等平定昌平土寇。六月,與固山額真巴哈納帥師撫定山東諸郡縣。七月,移師會固山額真葉臣共克太原。山西、河南悉平。
大軍還師,賜白金五百兩,進(jìn)一等昂邦章京。順治四年(1647),改一等精奇尼哈番。順治六年(1649),從討叛將姜瓖,收復(fù)渾源、太谷、朔州、汾州。順治七年(1650)八月,以軍功晉三等伯。順治八年(1651)正月,復(fù)以軍功晉二等伯。順治九年(1652)正月,恩詔進(jìn)一等伯。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授鎮(zhèn)海將軍,駐防京口。
順治十四年(1657)二月,以老乞休,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致仕。八月,因事由一等伯降三等伯。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卒,贈少傅兼太子太傅,謚忠勇,立碑紀(jì)績。
人物評價
張廷玉:養(yǎng)性(佟養(yǎng)性)、廷柱(石廷柱)先世本滿洲,懷舊來歸,申以婚媾。永芳(李永芳)歸附最先,思忠(李思忠)為遼左右族,皆蒙寵遇,各有賢子,振其家聲。光遠(yuǎn)(馬光遠(yuǎn))初佐養(yǎng)性(佟養(yǎng)性),后與廷柱(石廷柱)分將漢軍,罷而復(fù)起。玉和(金玉和)戰(zhàn)死。同時諸降將有績效,賞延於世,或其子顯者,得以類從。后先奔走,才亦盛矣。
親屬成員
曾祖父:瓜爾佳·布哈,明朝成化年間建州左衛(wèi)指揮。
祖父:瓜爾佳·阿爾松阿,明朝嘉靖年間襲建州左衛(wèi)指揮。
父親:石翰,移家遼東。
長兄:石國柱,自廣寧降清,官至三等副將
次兄:石天柱,自廣寧降清,官至三等副將
第三子:石華善(?~1695),娶豫親王多鐸第三女,授和碩額駙,官至定南將軍。三藩之亂時,駐守茶陵,因不敢進(jìn)兵,解將軍印?!肚迨犯濉酚袀?。
第四子:石琳(1638~1702),官至兩廣總督。《清史稿》有傳。
侄子:達(dá)爾漢
孫:石文炳(1648~1694),石華善之子,襲三等伯,娶多羅貝勒常阿岱第二女,授和碩額駙,官至福州將軍。《清史稿》有傳。
孫:石文焯(?~1735),石華善之子,官至兵部漢尚書、禮部尚書。
孫:石文晟(?~1720),石琳兄之子,官至湖廣總督?!肚迨犯濉酚袀?。
孫:石文桂,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jìn)士,官至倉場侍郎、漢軍副都統(tǒng)。
曾孫:石禮哈(? -1747),石文焯之子,官至漢軍都統(tǒng)、散秩大臣。
曾孫:觀音保,石文炳之子,官至都統(tǒng)。
曾孫:富達(dá)禮、慶德,石文炳之子
曾孫女:瓜爾佳氏(?~1718),石文炳之女,清太子愛新覺羅·胤礽嫡福晉。
曾孫女:瓜爾佳氏,石文炳之女,愉恪郡王愛新覺羅·胤禑嫡福晉。
曾孫女:瓜爾佳氏,石文炳之女,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之子保泰繼福晉。
玄孫:石三泰(?~1758),觀音保之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戰(zhàn)死于清平大小和卓之戰(zhàn),追封三等子,謚果勇,圖形紫光閣?!肚迨犯濉酚袀?。
玄孫:石祥泰,觀音保之子,散秩大臣。
玄孫女:瓜爾佳氏,慶德之女,已革多羅泰郡王愛新覺羅·弘春嫡福晉。
五世孫:佛柱,石三泰之子,襲子爵、散秩大臣,官阿克蘇領(lǐng)隊(duì)大臣。
后代:吉和(?~1907),光緒年間官至杭州將軍。
爵位世系
第一代:石廷柱
第二代:石文炳,石廷柱之孫,順治十八年(1661)八月襲。
第三代:富達(dá)禮,石文炳之子,康熙三十四年(1696)十一月襲。雍正八年(1730)六月,緣事革。后降襲。
第四代:慶德,富達(dá)禮之弟。雍正八年(1730)六月,降襲一等精奇尼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今漢文改為一等子,又一云騎尉。坐事革。
第五代:祥泰,慶德兄之子。雍正十一年(1733)十月襲。緣事革。
第六代:石勇,祥泰之族叔。雍正十二年(1734)十二月襲。
第七代:明德,石勇之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襲。
第八代:阿裕嚕,明德之子。嘉慶三年(1798)襲。
第九代:呢爾吉巴圖,阿裕嚕之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襲。
第十代:景全,呢爾吉巴圖之子。光緒五年(1879)襲。
第十一代:鳳岐,景全之子。光緒十七年(1891)襲。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jīng)驗(yàn)實(shí)習(xí)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xué)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jīng)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chǎn)品經(jīng)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xué)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