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制
我覺得職業(yè)無法規(guī)劃
打個比方,我大學讀的是環(huán)境工程,剛來公司的時候做的是產品經理,做了大半年后你就讓我去做產品運營了。
我覺得現(xiàn)在做的挺好,以后可能就往這個方向發(fā)展了,但我也不清楚會不會做著做著就又往另外一個方向去了。
”
是啊,我忽然意識到,在我們這個時代,不確定性才是確定的。
所謂的職業(yè)規(guī)劃都是扯淡啊。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周圍90%的人現(xiàn)在做的事情跟自己的專業(yè)沒有半毛錢關系。
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他們未來所要從事的工作在他們進入大學的時候還沒有被創(chuàng)造出來。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iPhone都還沒有推出(暴露了年齡),但我畢業(yè)的時候就已經是在做著跟智能手機相關的創(chuàng)業(yè)了。
而現(xiàn)在很多做了幾年自媒體運營的人,剛上大學那會兒微信微博都還沒什么人用呢,你說他怎么做規(guī)劃。
有些人更悲催,大學上的專業(yè),畢業(yè)之后發(fā)現(xiàn)相關的行業(yè)沒了。
90年代最流行的摩托羅拉BP機
我有個初中老師大學讀的是BP機(不清楚是什么的可以問下你爸媽)通訊專業(yè),畢業(yè)那年手機開始普及了,BP機瞬間被淘汰,這個行業(yè)立馬就消失不見,后來就去當老師了。
對于我們很多人而言,職業(yè)生涯就是從不確定性中開始的。
01
?
我們都不喜歡不確定性,都希望自己的職業(yè)可以被規(guī)劃,這時候老爸老媽就會跳出來告訴你,兒啊,女兒啊,要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
話說我一直沒有搞明白什么才算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呢?就是每個月工資可以準時到賬那種嗎?話說現(xiàn)在沒有哪家公司發(fā)一個月工資,不發(fā)一個月工資還能開的下去的吧。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很多人口中的穩(wěn)定工作,無非就是那些環(huán)境很少有改變,工作沒什么壓力又能一眼看到頭的工作。
其實失去不確定性比不確定性本身會更加可怕。
歐洲有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在北歐的一些高福利地區(qū),人們患抑郁癥的比例要遠高于那些福利沒有那么好的國家。
聯(lián)合國2016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前15名北歐國家占了近一半
這些國家都有個特點,那就是每個人的收入都差不多,能夠從事的行業(yè)也就那么幾個,甚至不工作都有國家來給他保障。
一個人在他懂事之后就基本知道幾歲在干什么,成年之后就會知道自己將從事什么工作,青年、中年還有老年的生活狀態(tài)也可以預見。
如果他不清楚,只需要看一下公司里的上司還有父輩們的生活就知道了。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如此之確定的時候,往往你就會對它喪失興致,變得抑郁。
我們都討厭劇透,因為提前知道劇情會讓我們對一部電影、電視劇的興趣大打折扣。
這就跟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選擇了一份相對穩(wěn)定的工作之后會糾結、會郁悶一樣,因為你已經劇透了人生。
對于不愿意安于現(xiàn)狀,希望打拼一把的人來說,不確定性就像霧霾。
你討厭它,但你又拿它沒辦法,但至少它是公平的,人人都要吸,個個都要面對,你只能擁抱它。
02
職業(yè)無法被規(guī)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競爭正在從一維變成多維。
過去,我們跟別人的競爭都是一維的,讀書時期,我們跟同學比較的方式非常簡單,那就是分數。
在整個大的系統(tǒng)里,90分就是比60分好,你要想證明自己更優(yōu)秀,想要去更好的學校,就必須比別人高分。
開始工作之后,很多人也還帶著這種一維的思考方式。
認為職業(yè)就是死磕一個領域,磨煉一項技能,一步步晉升,成為領導者。
這肯定是個策略,但對很多人人來說肯定不是個好策略啊。
就跟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樣,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一家公司,一個領域里面的領導職位也只有那么多。
如果你就是無法名列前茅,那是不是就沒戲了?
這時候應該把思維從一維競爭模式升級成多維競爭模式。
所謂多維的競爭就是我除了死磕一項技能,了解一個行業(yè),還同時掌握其他領域的知識。
打個比方,如果你要寫出一篇10W+的好文章,你可以選擇死磕寫作,把自己變成一個作家。
你也可以結合微信運營和粉絲運營等一系列技能來完成這個目標,最終達到同樣的傳播效果。
大家很愛的薛之謙之所以能再火起來,靠的也是多維競爭的模式,他除了繼續(xù)做音樂之外,最重要的是學會了寫段子和講笑話的能力。
綜藝影視歌唱三棲發(fā)展的薛之謙
很多音樂人會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是因為他只看到了一維,覺得人家音樂就是沒我好,憑什么比我紅。
別人是3項技能加在一起,而你只有1項。
人家是海陸空3軍全有,而你只有陸軍,就算別人陸軍比你弱一點,還是可以把你打趴下。
當你認為別人不如你,但掙錢還掙的比你多的時候,就好好想想人家是只在跟你比一項技能嗎?
其實很多單身狗追不到女生也是因為一維競爭的思維模式,他們單純的覺得女神之所以不接受他就是因為自己沒錢。
對于這類男生,我想說,你有錢了也追不到。
追女孩也是多維的競爭啊,你會做飯給她吃嗎?你會唱歌給她聽嗎?你讀的書足夠多講的話足夠有趣嗎?你知道城市里最浪漫的地方嗎?你會隔三差五陪她出去旅游嗎?所有的這些,構成了相處體驗。
你的競爭對手有可能用這種多維的方式去追求女神,而你以為只要給人家買東西就可以了,你以為你是王思聰啊。
對于擁有多維思考模式的人來說,最好的機會都來自于跨界。
打個比方,你是一個企業(yè)的HR,在行業(yè)里混了幾年,對普通人來說你是個專家,對內行來說你就是個中流砥柱,不大有可能有大的發(fā)展了。
這時候,如果你平時有關注互聯(lián)網,有學過一些演講技能,就有機會跨界到培訓業(yè)成為一名講師,幫助年輕人求職。
就像老羅,通過當英語老師積累了大量粉絲之后,跨界到手機行業(yè),雖然錘子手機賣的并不好,但機會肯定比當老師要大很多啊。
喬布斯就說過自己是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所以才做出了蘋果。
重新回歸蘋果公司的喬布斯
而蘋果后續(xù)又跨界做出了iPod顛覆了隨身聽,做出了iPhone顛覆了手機。
無論對于公司還是個人,跨界的機會通常是巨大的,但也是無法被預測、被規(guī)劃的。
如果你無法在某個領域死磕到第一名,就用多維競爭模式思考一下,自己還能學習一些什么技能,還能了解什么領域。
可能有一天,一個跨界的機會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
在一個領域的中流砥柱,到了另外一個領域可能就變成了行業(yè)明星。
03
說起職業(yè)的不確定性,還有跨界最成功的例子,就不得不提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特朗普(Donald Trump)了。
做勝利手勢的特朗普
一個70歲,也有百億身家的老頭,一天公務員都沒有當過,從房地產跨界到政界,在大家的質疑和謾罵聲中當選了美國總統(tǒng)。
我們不對他的政策做任何評價,但是起碼他的對待職業(yè)的這種精神我覺得很值得學習啊!
他在40歲時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交易的藝術》,那時候他并沒有規(guī)劃要競選總統(tǒng),但是你卻能從他的文字中感覺到面對不確定性的一種態(tài)度:
“大家以為我真正的收獲是我賺到了很多錢,也擁有了某種地位,但在我看來對我真正產生樂趣的是賺錢和做一個項目里頭的那種充滿著懸念、充滿著驚險,但最終我能夠搞定的那樣一種感覺。
如果哪一天我因為我賺了很多錢,我停止了折騰、停止了冒險,我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但幸運的是,我始終是對種種不確定的東西、充滿挑戰(zhàn)的東西保持著一種濃厚的興趣。
”
結語
有些人25歲就死了,但是要75歲才被埋葬。
—— 富蘭克林
我們都不想成為這類25歲就能看到自己職業(yè)生涯盡頭的人,所以對待職場,我也不認為我們可以去規(guī)劃。
我們要做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用匠人精神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用開放的態(tài)度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
機會是給愛折騰的人的。
【使用錘子簡歷小程序制作簡歷】
零經驗實習簡歷模板
21254人用過
學生求職簡歷模板
52754人用過
申請研究生簡歷模板
2324人用過
經典工作簡歷模板
6254人用過
投行咨詢簡歷模板
12465人用過
產品經理簡歷模板
7532人用過
程序員簡歷模板
7457人用過
留學英文簡歷模板
4554人用過